查看原文
其他

DnA建筑事务所 | 化身洞天舞台

DINZ德网传媒 德国室内设计网 2022-10-29



Aedes建筑论坛最近为“缙云石宕--化身洞天舞台”展览揭幕,该展览展示了将中国浙江省的废弃采石场改造成文化和社会活动平台的过程。中国浙江省缙云县的山形景观由天然石材的人工开采所塑造。在这个千岩万转、崎岖难行的山区,北京建筑师徐甜甜和她的团队被委托为三千多个小型废弃采石场中的九个制定了功能更新策略。更新后的石宕为文化及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与此同时修缮生态环境,为当地农村人口创造了新的经济前景。这些被赋予新功能的岩宕成为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将千年的采石历史以及日常文化遗产并置于新的语境之中。展览将持续到5月5日。通过火车这一最可持续的交通工具从北京到达柏林,通过大型装置向观众展示了缙云石宕令人叹为观止的空间感。大尺度的半透明模型、照片、图纸及影像将雕塑于岩壁中的复杂空间结构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者面前。


展览开幕Aedes建筑论坛总监Hans-jürgen commerell 

©Erik-Jan Ouwerkerk 

滑动查看展览现场


2021 年,北京建筑师徐甜甜及其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事务所团队获得委托,为浙江省缙云县北部的废弃采石场制定更新利用方案。总计三千多个一直保持人工开采方式的废弃小型采石场紧邻松阳县,此前徐甜甜在该地区深耕多年并成功完成了一系列备受国际关注的乡村振兴项目。接受委托之后,徐甜甜带领团队对其中九个进行了深入研究。



[ 缙云县非常规空间资源 ]

浙江省西南部的缙云县,简称缙,隶属于丽水市管辖。缙云北部,蜿蜒的好溪,和饱经岁月风景如画的古火山地貌,呈现独特的景观风貌。仙都风景名胜区是280个国家5A级旅游景点之一,已经吸引了众多游客。自宋朝(960-1279)以来,文人墨客对仙都的旖旎风景赞不绝口。如今,缙云县占地面积1503平方公里,有人口46.7万,分布在18个乡镇。


8号石宕概览©王子凌

缙云县在春秋(公元前722 – 481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 – 221)被认为是三大神话之中黄帝的所在地,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河堤上矗立着世界上最高的石柱鼎湖峰,高170多米。然而,这座献给他的祠宇在明朝(1368-1644)期间被毁,直到1994年才重建。从那以后,它经常被用于祭祖,并从2011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仙都景区发现的岩石书法碑文是该地区的另一个文化景点。有石刻125件,其中唐代(617/18-907)刻2件,宋代(960-1279)刻55件,明代(1368-1644)刻28件,清代(1644-1911)刻8件,民国(1912-1949)刻16件,近代刻10件。自2001年起,石刻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因为石刻跨越了悠久历史,展现了多种多样的书法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9号石宕概览©王子凌

缙云县80%的土地被森林覆盖,与其他7个县接壤。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仙都风景区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观,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和道家灵感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已经有200多部电影在这里拍摄。由于其巨大的文化意义,许多诗意的象征被赋予。因此,在汉语中,这个地区被称为“仙都”,翻译过来就是“仙境”。如今,该地区以生态旅游闻名,并且未来将进一步扩展。

10号石宕概览©王子凌


[ 缙云石宕 ]

在这个地区,有3000多个被遗弃的小型石宕,直至今日,除了少数的例外情况,这些采石场都是在没有机器辅助的情况下手工开采的。徐甜甜和她的团队正在研究的9个石宕位于仙都风景区的一个山谷中。该项目旨在改善生态环境,以此支持地区发展。与此同时,措施的实行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创造了社交、文化场所。经过改造和再利用的石宕将成为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把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历史遗产和民俗文化并置成为新的语境。


仙都风景区概览©王子凌

石宕位于鼎湖村北部一条约一公里的山谷中,这条山谷从西南到东北沿对角线划分了两条山脉。一条乡间道路穿过山谷,两旁是一个个小村庄。其中六个采石场位于西部山脉,三个位于东部山脉,它们通过一条路径联接并形成一系列空间体验。在项目的未来阶段,将直接在山谷的道路边建造一个信息中心。


区位图©DnA建筑事务所



[ 石宕的潜在价值 ]

凝灰岩是一种全世界普遍可见的火山岩,其颜色可以从灰色到黄色、棕色、红色到鲜红色,在该地区已经开采了1000多年。这些岩石在当地被用作凿制的砖石或用于建造和石雕的材料。由于小型家庭作坊式开采的生态影响,采石业走向没落,其闲置遗产成为一种消极资源,似乎没有被开发的潜力。石宕被弃置多年甚至数十年,因为岩层会一次又一次地坍塌,再利用这些石宕还需要清理碎石和加固岩石。毕竟,在选择可以更新的区域时,安全是决定性的指标。


8号石宕入口©王子凌


岩宕中的每个空间都不同,它们被各自的采石方式随机塑造。根据石头的质量,有些是自上而下开采的,有些则从山的中间向上或向下开采。这就造成了向外或向上破开的错综复杂的空间序列,如今可以带来巨大的空间潜力。


8号石宕入口近景©王子凌



[ 8号石宕:书山 ]

8号石宕的入口距离9号石宕仅几米远,石宕内部的不同平台被利用,成为阅读、学习的场所。这个空间向山谷中延伸约50米,净高度接近40米。这个洞穴形态也是从上部往下方手工开采的结果。这些侧向平台展现采石的截断层,采石禁止后,石宕里这些被废弃的采石区块构成了一个随机的内部空间地形。


8号与9号石宕总平面图©DnA建筑事务所
空间向山谷中延伸约50米,净高度接近40米©王子凌

废弃的采石区块构成了随机的内部空间地形©王子凌


石宕附近曾经是古代文人聚会雅集的地方。唐代诗人韩愈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相关的文化内涵也让8号石宕成为主要空间,中国每一个学子都能意会的传统人文教育理想,被转译铭刻在这个空间的场景里。


“书山有路勤为径”©王子凌

层叠的楼梯与平台形成“书山”©王子凌

楼梯、平台与地形的结合©王子凌

书房平台在梯道上层层展现©王子凌

室内的横向石阶超过5层,高达12米,需要一定努力才能攀登。这些平台通过楼梯到达,设置有书架和学习的地方,访客可以沉浸在石刻和书法的世界里。就像是攀登知识的山峰一样,这些书房平台在梯道上层层展现,通往顶层。在那里,有一个27m长的通往2号石宕的隧道。10号、9号和8号石宕已于2022年春季完工,其他石宕仍在建设中。


顶层平台与走道©王子凌

由平台眺望石宕外的景观©王子凌

由平台仰视石宕上空©王子凌

徐甜甜和她的团队在这个一系列改造中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它们都通过简单并且尽可能小的干预来实现。一方面,保留原始特征,另一方面,设计促进了可持续的、面向未来的发展,改善了紧张的生态系统。所有地方的组装细节都是相同的,混凝土仅仅用于必要的安全加固。扶手由钢带制成,书架和栏杆的填充材料由压缩形成的竹楠木制成,相较于木材,更适合当地气候。观念化的立场,和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决定了这些措施方式。这种小心谨慎的策略,符合当地需求,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而遗留的消极遗产转换为乡野大地上的希望象征。


防潮措施©DnA建筑事务所

石宕书房©王子凌

孩子们在阳光与自然中学习

延续了千年前文人墨客题词于山水的意境

©王子凌



8号石宕图纸©DnA建筑事务所


[ 9号石宕:舞台空间 ]

9号石宕就像用一把利刃切割过岩石一样,在狭窄的入口后扩展成了一个近似于矩形的区域,内部承锥型向上,就像一个陡峭的倾斜屋顶,狭窄的裂缝间洒进阳光。这个石宕是自上而下开采的一个典型例子。但是,不同于顶部手工开采的形状,石宕底部可以看到机器挖掘的部分。机器的使用使得墙体的底部近乎垂直,而顶部人工开采则呈现出了圆锥形。采石过程中偶然形成的后部部分覆盖的教堂形空间具有良好的声学效果。在进行了各种测试后,地板、侧栏杆的面板和吸声措施使声学环境得到了改善,方便空间多功能使用。


9号石宕内部承锥型向上©王子凌

9号石宕内部氛围概览©王子凌

9号石宕:舞台空间©王子凌

雄伟的、带有自然裂纹的石窟墙面©王子凌

侧栏杆的耐候钢面板有利于石宕的声学改善©王子凌


原本优异的声学条件加上后期技术的优化使这里更适用于讲座、表演或上演传统的婺剧,婺剧是地方特色剧目,同时可以吸引当地观众和游客。巧妙的照明设计,营造出一种节日气氛,强调了空间的性质,并突出了雄伟的、带有自然裂纹的石窟墙面。


地方传统婺剧表演场景©王子凌

剧场表演吸引了当地观众和游客©王子凌

其他活动场景©王子凌


下雨时,雨水会在内部中央的下沉处聚集,水面反射出周围的环境;在光的照射下,水的波光映射在墙面,而滴水声提供一种别样的的声学体验。


入口夜景©王子凌

在雨后,剧场转变为水池©王子凌


9号石宕图纸©DnA建筑事务所
 

[ 10号石宕: 现场采石表演 ]

石宕组团里的第一个石宕,被编号为10号石宕,位于道路的西侧,是通往其他石宕的出发点。周边植被繁茂,由于采石开发,它几乎是一个面朝天空的矩形区域。午后,三面围合的石宕正面受光。当地石匠在石宕中向观众演示活态采石,这种长期主导影响该地区的产业和技艺,已逐渐消失。


午后,三面围合的石宕正面受光©王子凌

10号石宕为面朝天空的矩形区域©王子凌

植被蔓延至石宕的上边缘。为了防止高空坠物,宕口的植被被移除,边缘被固定,这一措施在其他石窟同样可见。入口的坡道通向了一个近三米高的观景台,弧形观众席向下延伸至采石场。观景台上,观众可以观看表演或俯瞰周边风景。平台下是一个放置开采工具的储藏间。观景台用当地的石头建造,中央的平台被踏步隔开。10号石宕的小路通向北侧80m处的9号石宕。


入口的坡道通向了一个近三米高的观景台©王子凌

观景台©王子凌

平台下方为放置开采工具的储藏间©王子凌



10号石宕图纸©DnA建筑事务所

墙面详图©DnA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 |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仙都街道
项目业主 | 缙云县文化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照明设计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
声学设计 | 燕翔,清华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
可持续生态环境设计 | 林波荣,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
安全评测 | 浙江省浙南综合工程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
加固设计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 | 锦鸿建设有限公司(丽水山居乡创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加固施工 | 浙江省隧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 | 王子凌

10号石窟
项目功能 | 石窟采石展示/文化
设计时间 | 2021.06 - 2021.09
施工时间 | 2021.09 - 2022.01

9号石窟
项目功能 | 剧场
设计时间 | 2021.06 - 2021.09
施工时间 | 2021.09 - 2022.01

8号石窟
项目功能 | 石窟书房/阅览/石刻拓本展示
设计时间 | 2021.06 - 2021.11
施工时间 | 2021.11 -2022.03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的建筑实践着眼于当代社会,关注各个领域学科,跨越不同尺度。我们认为建筑并非孤立的一个学科,而是触及到当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多维度的立体构架。

我们认为文脉 (context) ,功能 (program) 以及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设计 (Design) 、诠释建筑 (Architecture) 的基本元素,亦建筑的基因"dna"。由此展开的研究和讨论,不仅激发每一个项目独特创新的理念,也使得我们的设计充分适应并融合到当代多样与复杂的社会,最大程度地参与社会变革。

文脉、功能以及二者之间潜在的内在关联将建筑发展成为一种多维度的表达,尤其是为建筑的使用者带来新的体验,发现和变革。我们相信建筑会持续的影响,拓展,激发我们生活的灵感。





请关注DINZ视频号




DINZ 德网近期热文

Bernar Venet | 单义游戏

Norm合伙人为自己打造的庇护所

粗矿自然的高级美,归心之所

米兰风情的家与诊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